镇域是城市与乡村连接的纽带,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节点。
推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和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全国千强镇研究成果》显示,从地域看,东部地区*优势明显。
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分别以260个、230个和112个千强镇占据前三,合计占比超60%。
中部地区次之,占149个,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入围数量较少,分别占43个、11个。
若从千强镇数量增长趋势来看,跑得又快又稳的当属山东。
时代周报记者整理发现,不同于前三强城市的偶有升降,过去3年山东入围千强镇数量一路看涨,分别为66、72、85,涨势居全国前列。
山东镇域,是如何强起来的?
1、3年间多出19个千强镇
全国千强镇里的山东队伍,正在越来越大。
时代周报记者翻阅最近3年全国千强镇名单发现,在各省份千强镇占有席位来看,江苏、浙江、广东站稳前三强,三者千强镇之和占到全国六成。
山东千强省数量虽常居第四,但是在增长速度方面可谓领跑全国。从2021年至2023年,山东千强镇数量依次为66、72、85,三年新增千强镇19个。
把目光集中于更头部,在千强镇前100名中,2021年山东在*镇占6席,2022年占7席,2023年占8席,同样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全国千强镇评选侧重于综合实力评价,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生态宜居、生活富裕5个维度。
可以看出,一个镇能否入选全国千强镇,产业是基础、也是关键。
从全国范围来看,千强镇入选类别既包括工业强镇,也包括一些特色农业强镇和受都市圈辐射带动起来的科技强镇等。
具体到山东,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教授周平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具备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以及工业基础,相当一部分工业强镇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也有的毗邻市区、县城、交通枢纽,通过地理优势有效吸引招商引资、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方式也以工业为主;
此外也有少部分是通过旅游业、特色农业等跻身千强镇榜单。
2、榜单新秀,多为工业重镇
山东新增千强镇都有哪些?因何发家?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山东新入围千强镇的建制镇有威海市小观镇、青岛市泊里镇、威海市草庙子镇、枣庄市邹坞镇、宁津县柴胡店镇、枣庄市西王庄镇、枣庄市马兰屯镇等13个。
这些新增千强镇大都以现代工业、制造业发家,也有个别是凭借旅游业、特色农业等支撑起千强镇的名头。
如威海市小观镇不仅凭借沙滩、湿地、海礁等成为旅游胜地,还发展现代农业,同时有工业企业20余家;
枣庄市陶庄镇建成青啤智能制造产业园和城市矿产循环经济示范园,50亿级啤酒产业集群和100亿级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博兴县兴福镇是全国*的商用厨具生产基地,也是长江以北*的金属板材加工集散地......
再往前推,较2021年,2022年山东新增滕州市木石镇、滕州市鲍沟镇、滕州市东郭镇、聊城市侯营镇、枣庄市城头镇、聊城市郑家镇等6座千强镇,除了城头镇是农业重镇、侯营镇有借毗邻高铁的优势助推,其他4座均为工业重镇。
这些千强镇的普遍特征,除了和工业紧密捆绑,在地理上也大都临近市区和县城。
周平解释,从用地成本来看,乡镇为工业企业提供了便宜的租金和土地,这是镇域招商引资的优势。多重因素作用下,临近城市的镇域成为工业重镇的可能性更高、产业升级转型也拥有更多机遇。
3、机遇和挑战
千强镇是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镇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显著增加的千强镇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山东镇域经济向好。
评论家解筱文分析,从地理来看,山东临海而立,交通便利,便于连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为山东镇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山东经济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健全,拥有一批大型企业和龙头产业,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此外,山东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融合发展方面也付出了较大努力,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从空间结构上看,镇域经济内部由村域经济组成,外部是县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是实施统筹城乡方略的重要节点,支持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早在2020年初,山东就发布20条措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围绕推进城乡要素融合、城乡服务融合、城乡设施融合、城乡经济融合、强化工作保障5方面展开,如通过创业扶持、收入补贴等方式激励引导城市人才入乡,再如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推力。
更早以前,山东就将镇域招商引资纳入政府工作指标,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吸引企业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创业环境,“招商引资的政府,遇上一些带着资金、技术返乡的企业家,大多数乡镇企业、工厂就是这样开起来的”,周平补充。
另一方面,山东有建制镇1000多个,入围千强镇的建制镇不到一成,“工业制造强镇”也只适用于少数乡镇,对于大多数缺乏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的建制镇,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加工业,是一条更常见和适用的发展道路。
据周平介绍,往往城市周围的乡镇产业更高级一点,远离城市的乡镇要发展工业,往往会和*产业结合起来,“比如有的地方盛产木材,那当地产业可能就会围绕木材加工、销售展开”。
村域经济作为镇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的步伐也为镇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02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山东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提升,创建沿黄小麦、沿黄肉牛等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济麦”“齐黄”“登海”等作物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居全国前列,一大批高素质农民成为“田秀才”“土专家”。
在此基础上,一座座农业重镇涌现。
周平认为,当前山东镇域发展还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不过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恰恰意味着山东镇域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镇域、村域为单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很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和当地收入、生活水平。
此外,当前山东镇域产业门类比较广泛,但大都属于传统行业,如食品、纺织类,技术含量有限,所以山东镇域发展还需要更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留住人才,也是山东乃至全国镇域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